加密的支付发展历史与评述

      2009年中本聪Sataoshi创立的比特币,并发表了白皮书----《一个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教主的白皮书里的关键词是支付,因此支付这个叙事就和加密的后续发展不可分割了。

      由于早些年缺乏基础设施的发展,因此加密领域的“”创新“几乎都是发行一个山寨”比特币“。2010-2016年的加密行业就是如此,大概就是一帮懂代码的程序员抄一份比特币的代码,然后针对里面的参数做优化,然后上线,宣传发售。有对总量修改的,有对隐私匿名修改的,有对出块时间修改的。总的来讲,此时的加密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离解决支付问题还很遥远。

      时间到了2017年,2017年是币圈的第二轮牛市,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第一件就是BTC的分叉。BTC经过了8年的发展,在当年对其技术路线产生了2种不同的声音,以BCH为代表的Cash派表示,“我们要继承中本聪遗志,高举支付旗号,把比特币做成一个可以适应未来的、可全球使用的、大容量的区块链”。那么在具体执行上,“我们要加大区块的大小,从1M调整为8M”。你料想假如未来全世界都是用比特币进行支付,平均10分钟才出一个区块,那么这个区块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多的书写信息。区块太小则会造成拥堵。就像早高峰的公交车一样,10分钟一趟,人们排了好久的队,咱们是不是得安排一个双层,6节车厢的大BUS。好把积压的乘客赶紧送走,而不是还用一个单层小巴士,让乘客在站台继续等,为了抢优先上车的票,乘客互相竞价增加乘车成本。持有不同观点的另一派是比特币核心派,他们攻击cash派,”你们这么搞会增加比特币的中心化风险,当你把基础区块的大小调高以后,势必会让记账节点的硬件门槛抬高,就会造成中心化的影响。中本聪最大的贡献是‘去中心化’,这个大旗不能碰,动了就是对教主的亵渎。“

      既然两方谁也不能说服谁,都宣称自己是原教旨主义,那就只能硬分叉(hard-fork)解决,2017年8月1日,比特币在区块高度478558处发生硬分叉,分叉后BTC和BCH分道扬镳,成为2条独立的区块链。在BCH上市后,市场对其一度追捧,价格触及3000多美元。但是随着2018年熊市的到来,是否可以作为现金支付的真理被检验,BCH一落千丈,自此往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2017年的荣光。BCH陨落的原因在金融从业者来看很简单,且不说10分钟爆一个区块的速度简直是龟速,和Alipay或Paypal这种秒级的中心化应用相比就是垃圾。更重要的是,简单通过代码控制总量和增发速度的加密货币,根本无法实现价格稳定,今天200美元,明天400美元,后面50美元,谁敢储存这种高波动的货币用于支付?这种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即便里面充斥着加密朋克们的浪漫主义幻想。可以说2018年是一个加密在支付的巨大的分水岭,从此之后简单利用代码设计供给区块模型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没有开发者再向这个路线努力。

      2017年发生的第二大事件,是94事件,中国政府突然连夜发文打击加密货币,和支付最相关的政策就是明确禁止任何机构提供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撮合交易。在94事件之前,中国用户都是将人民币转账进交易所的银行账户,交易所给用户记账。用户想取现的时候,将加密卖成法币,直接向交易所发出提现要求。交易所将人民币转账到用户的银行账户,非常简单粗暴。94之后这条路自然行不通了。就在94公告发布的几个小时后,各大交易所即在社交媒体上回应,大意是”坚决拥护政府的英明政策,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立刻停止法币与加密货币的撮合业务,随即上线币币交易"。笔者记忆犹新,交易所回应速度之快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应该是早就被打招呼了。币币交易的重点就是一种叫做USDT的币充当交易货币对儿。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是当下最大的稳定币,1:1锚定美元,由Tether公司发行在智能区块链上。自此我认为币圈的最重要的时刻到来了,稳定币的登堂入室,直接改写加密的走向。由于传输速度快,持有成本为0,立刻受到圈内用户的喜爱,这个东西比法币还好用。

      笔者评述:而2017年94事件,是稳定币大发展的最重要的推手与催化剂。没有中国政府的强制禁令,稳定币的采用速度不会有这么快。这种发展速度完全是被政府禁令给倒逼出来的。加密的新生态就变成了,中心化交易所提供OTC法币兑换业务,主要的法币兑换货币对儿就是稳定币。币圈语境下的所谓减持卖出,说的也不再是换成法币,只要把手中的波动资产换成了稳定币,就算是减持了。稳定币的规模从最开始的几亿美元,发展到今天的2000亿美元。它完全改写了历史。要知道,在区块链创世的前几年,加密的叙事一直是抗审查,去中心化,这个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那这种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底层资产必然掌握在中心化机构的手里面,去中心化是去不到底层资产的。所以说从2017年94之后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融合就是大势所趋,当今2025年,没有人会对USDT,USDC这种稳定币排斥反感。觉得他们是加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应用毫不避讳,至于当初的誓言?早抛到九霄云外了。稳定币的发展就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第一次大融合,大家也开始重新思考到底要怎么样的去中心化,是与中心化激烈的对抗?还是互相利益盘根错节的勾兑,然后中心化部门投鼠忌器,血管根须盘在一起,你要拿刀砍,你自己也疼。

      解放思想与试错一直是科技发展的规律,原教旨的去中心化依然还有市场,2020年夏天,DEFI SUMMER席卷加密圈,大家看到了去中心化金融这种基础设施的巨大成就,而支付领域的一个小赛道也在冉冉升起----算法稳定币。加密朋克们吸取了BCH失败的经验教训,也看到了USDT锚定稳定币的成功。于是妥协了一步,承认自己写的代码无法让价格购买力维持稳定。也承认了中央银行的各路金融学技术人员不是酒囊饭袋,维持币值稳定需要极大的专业度支持。而朋克们想能不能薅美联储的羊毛?制造一种货币,用机制代码层面锚住1美元,超过1美元增发,低于1美元销毁或是锁定。在这个赛道里面涌现出许多的项目,代表有早期的BAC,中期的FRAX,晚期的LUNA。当然最出圈的自然是LUNA的UST爆雷。总的叙述这段历史就是,各路朋克做了多种尝试,但是均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当价格超过1美元是很容易解决的,增发就能把价格打下来。但是低于1美元的时候,没有找到有效的机制让价格重回1美元,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螺旋”。自从2022年LUNA爆雷后,这个赛道也无人问津了。

      笔者评述,算法稳定币是加密朋克的最后一次浪漫主义实验,依然想通过完全抗审查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加密原生的支付货币。是承认了自己金融专业度短板的背景下的实验。但是你可以想象,中央银行的调控工具箱里面有多少种工具?每个月要和市场沟通多少次?每次美联储主席的讲话措辞要多么的严禁在严谨,生怕市场错误解读。此外,还有其他部门一起联动配合达成预期目标。朋克们只有几行代码,而且当运行后就不能随便乱改了,因为随时调整就是中心化的,所以即便一时的精确在长期来看,一定带有机械属性在里面,而调控的艺术就是像水一样灵活,最忌讳机械。那么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2024年,加密迎来了最出圈的事件,比特币和以太坊的ETF被SEC批准发行。这一个事件与支付不直接相关,但是我把他单独列出来加以说明。加密ETF的成功发行标志这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全面融合。双方在主流意识层面已经不在谁抵制谁。谁要对抗谁。最初的叙事,诸如数据确权,财产确权的叙事被淡化,投资者想直接持有BTC就去交易所买。想做一名财务投资者,不想理会私钥,助记词这些繁冗的密码,就去买ETF,最终都是美元结算输赢。那这种市场氛围下,再去争论变得没有意义。2024年美国大选,加密力量渗透进竞选之中,Trump从2019年的加密反对者摇身一变变成2024年的加密弄潮儿,承诺胜选后的各种利好政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加密与中心化的根须缠绕的更紧密了,不喜欢的人用腐蚀渗透这些词也可以。当这股力量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毛孔,政治当中。之前的对抗性的去中心化的意义还有吗?大家一起勾兑发财不好吗?

     因此,当下的加密格局已经形成,去中心化负责链上部分,而链下部分依然由中心化控制着。因为各地区的监管不统一,很难构建起一个统一的监管政策,所以单一的国家或是部门对抗去中心化就显得无力。在这个格局下,去中心化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支付的底层用的是中心化的美元,是美国的核心中的核心利益。表层用的是区块链网络。大家一起开疆拓土,征服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记:笔者之所以写这篇长文,是因为即便到2025年了,依然有很多圈外的人完全不理解加密的现状与历史,在自以为是的胡乱解读。因为比特币Bitcoin,词组里面有“coin”就认为是币,就说是支付用的。Cpyptocurrency里面有Currency,就说是支付用的,这样个词语很有迷惑性。如果你读完了本篇你就清楚,比特币作为Currency这个叙事在2017年就结束了。2018年开始加密支付这个领域就是披着加密外衣的美元在大行其道。让那些夸夸其谈的外行人,Update一下相关的知识,不要拿着8年前的剑斩本朝的官。你还在认为的两极互斥,圈内早已勾兑完成。

默认分类 2025-01-20 05:46:15 通过 网页 浏览(143)

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